2012年2月5日星期日

连士升: 以智慧诠释南洋

北京大学出版社《连士升文集》

跋山涉水,体验人生
《连士升文集》序
连士升青少年文学基金主席 许福吉博士 (文源


一、 秋水积淀、高峰藏智

连士升先生(1907-1973年)毕生笔耕不辍,著作丰硕,不断攀越写作的高峰,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南洋声誉卓著的报人、文学家。连士升先生的作品多年来广为亚洲读者,特别是新加坡、马来西亚青年读者所喜爱,对于青年品格的陶冶与社会风气的导正,有着深远的影响。《连士升文集》是为了缅怀新加坡文化先贤连士升先生,配合“连士升青少年文学基金”成立五周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们第一次把连士升先生的作品,接回他青年时期浸濡熏陶十年的“京城”、北京大学,和他一起“回家”。连士升先生的作品在北京大学出版,意义非凡,除了促进文化交流,鼓励更多全球青年参与华文文学的学习与创作,更有机会让海内外读者,重新阅读连士升先生的作品。我们希望借此进一步发扬连士升先生自强不息、诲人不倦、笔耕不休的崇高精神。国际著名建筑师刘太格先生在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主持连士升铜像揭幕礼时曾说:连士升先生的书信,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他教导我们事无大小,都要抓准观念,对任何事都要有正确立场。生活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在思考“我们在做什么”,“认识我们所做的是什么”,“应该做什么”。连士升应该是我们大众的,尤其是青少年的导师。他注重文化、教育事业。对当时英殖民地、新加坡建国初期的时候,起的作用特别大。饮水思源,连士升先生对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社会与青年有如此深远的影响、伟大的贡献,身为后学,我们在整理连士升先生的作品和生平事迹,了解他的人生心路历程时,深受启迪。人生原本就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每一个人都在走着自己的人生路。 遥想当年,连士升先生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理想,走南闯北,跋山涉水,历经多少人生的悲欢离合,他用文字记载了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彩人生,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开创自己的人生路,开启、影响了南洋六七十年代前后无数的“新青年”。连士升先生得到了不同时代的青年对他永远的怀念与感激。这使我想起《诗经》、《左传》所说:“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跋山涉水,蒙犯霜露。”一语道出了知识分子翻山越岭,趟水过河的艰苦历程。

二、飘零人生:连士升生平事迹

 (一)1907年生于福建教育世家

连士升先生1907年出生于福建福安县,他的家族世代务农,到了曾祖父的时候,便开始教书,有良好的文化家境,对他后来好学不倦、求取上进有深刻的影响。他在福州的英华斋学校完成中学教育后,由于成绩优异,保送到燕京大学。连士升先生在这里很幸运地遇到了著名学者顾颉刚、陶希圣等,因为机缘巧合,他后来有机会进入北平国家图书馆做研究生,并积极地为《食货》半月刊写稿。

(二)1927年:考入燕京大学,积极写作

1927年连士升先生考入燕京大学,从理化系转入经济系,后经国学大师顾颉刚介绍,进入北平国家图书馆为研究生,积极投稿《食货》半月刊。1931年他开始为京沪知名报章杂志如《东方杂志》、《大公报》、《申报》等撰写文章。1935年他连续在社会及经济史刊物《食货》半月刊上发表论文,翻译西方经济史文献。

(三)1937年:战乱中漂泊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连士升先生携妻带女逃到香港,后来妻子病逝,他一面继续完成在北平翻译未完的哈佛大学格拉斯教授的《工业史》,一方面接受岭南大学的聘书,在文学院任教。1940年他加入陶希圣主办的《国际通讯社》,翻译西方分析世局的论文及撰写评论,并在这一年与罗梅女士在香港举行婚礼,文学家许地山(落花生)为证婚人。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港九陷敌,连先生携眷乘难民船赴安南居住,在一所华侨小学任校长,课余仍从事西洋经济史的翻译工作,由于困居九龙、香港,生活在恐惧之中,1942年他搭船往澳门,经广州湾转越南,在越南期间,翻译了剑桥大学克拉判教授的《现代法德经济史》及《近代英国经济史》。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西贡《远东日报》聘连士升为主笔,他旋往俘虏营慰问英、美、法、荷、加俘虏,先后经过老挝、柬埔寨、暹罗(泰国)、菲律宾,顺路了解各地华侨的特性。

(四)1947年:人生转捩点

1947年是连士升先生人生的转捩点,这一年他出任《中兴日报》特派员与南京《中央日报》特派员,这样的工作,为他后来到新加坡南洋商报来工作,以及举家迁居新加坡提供了机缘。他曾赴欧洲采访,写成《祖国纪行》、《欧洲纪行》之《塞纳河两岸》、《地中海之滨》、《大西洋一角》及《印度洋舟中》五大著作,由新加坡南洋商报出版,影响深远,使他后来成为新马文坛上声誉卓著的文学家、著名的报人。他关心青年,循循善诱,激励上进,对青年品性的陶冶,影响极为深远,因此在南洋被尊为青年楷模,为他日后在南洋报社的领导地位、文学地位奠下基础。

(五)1957-67年:南洋华文文化楷模

1957年以后,连士升先生在新马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影响力与日俱增,他曾出任南洋学会理事、南洋学会会长、南洋大学及新加坡大学董事、新加坡写作人协会发起人兼顾问、新加坡政府公共委员会委员等,造福、协助了许多有意从事写作、教育的文化工作者,潜移默化影响了新马一带无数的青少年,栽培了不少作家、新闻工作者。1963年连士升先生荣获新加坡元首颁赠公共服务纪念勋章,以表扬他在这方面的贡献。1965年他见证新加坡独立建国,并在接下来的两年内出版《甘地传》、《尼赫鲁传》、《泰戈尔传》、《海滨寄简》八大册。

(六)1973年病逝:与世长辞

1969年连士升先生出任南洋商报总编辑,撰写了许多精辟见解的社论文章,启迪不少读者,影响深远。1971年,他因病辞去所有职务,抱病期间仍专心写作。1973年,他赴北京探视大女儿侨思,回新加坡后竟一病不起,不幸于7月9日与世长辞。

三、连士升散文特质与精神价值

 《连士升文集》收入了连士升先生生平撰写的大部分游记、散文、信札(《海滨寄简》八本)、传记(《甘地传》、《尼赫鲁传》、《泰戈尔传》)等二十三本书籍,是一套近乎完整的连士升作品全集。其中《海滨寄简》八本是连士升先生毕生呕心沥血之作,情真意挚,感人肺腑,可媲美中国经典家书散文,是连先生用力最勤、用情最深的散文创作。《海滨寄简》篇始于 1957年正月,一直写到1972年9月,共380多篇,这些书信体散文的创作之所以能够影响那么久,成为经典散文,主要是他不断思索人生与高蹈知性的述说,把生活、人生、文化、美学等观念投射成智慧节奏与生命情调。他以理性为主,感性为辅,将儒家的理性美学与老庄的潇洒坦荡,结合得十分完美,他的作品精神高尚,境界高雅悠远,是一种人生理念的完美追求。此外,我们从他的游记、传记如《甘地传》、《尼赫鲁传》、《泰戈尔传》等作品中,不难发现他或说理道情、或议论世态、或引经据典、或评头论足,均体现出他态度真诚,情感强烈却不乏节制,意境中和而不失俊逸。连士升先生学贯中西,学问渊博,中西学养丰厚,加上他丰富的人生历练,在写文章时评人中允,议事周圆,文章中有不少治学的方法和做人的准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即使到了今天,仍可以为后人学习仿效。连士升先生初到新马时,他带着北方学者独特气质,言谈举止给人一种自信和渊博。连士升先生从北方来,他在南洋商报当记者和编辑时,儒雅、沉着、理性,甚至还带有一点感性文人的气质,影响了当时不少青年。他关心青年,认为青年是未来的希望。他对青年循循善诱,对青年不断地鼓励,也肯定青年对未来的影响。他本身以身作则,成为当时青年的导师、楷模,有学者称连士升先生是“南洋的鲁迅”,其实他更具特色的是京派文人的儒雅本色、学者气质。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深刻感受到他沉着、理性、超功利、喜欢怀旧的气质,他一方面展现古典色彩,一方面系念故国乡土,同时又中西文化结合,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他讲究纯艺术和纯文学的自由主义,认同西方现代人文精神,不愿放弃民族历史和文化情怀。他关心政治、热爱国家,对社会的不平现象深恶痛绝,坚持正义,嫉恶如仇。连先生追求传统儒家“和而不同”的理念,他有很强的本土认同意识,尝试把北京味融入南洋。他早年来新加坡后,随着对环境的适应,敏锐的观察和圆润的调节,尝试融合南洋各族的文化,他说:南洋的文化应以当地文化为主体,加上中国、印度、回教文化的旧传统,及欧美文化的新思潮,造成一种和谐的适合当地需要和趣味的文化,这样才能生根,才能繁荣滋长,才能够开花结果。他不认为吸收当地文化,就该放弃自己的文化,所以他说:我一再说明母语的重要,但我绝对不反对人家学习外国语。相反的,我曾鼓励人家学习外国语,就我个人而论,我曾学三种外国语,将来如有机会,更干脆说一句,任何时候如有决心,我当加紧学习马来文和印度文。学习人家的语文,研究人家的历史、文化、人情、风俗,这才能够吸收人家的特长,补我自己的不足。我们从这些见解,可以看出他当时的眼光多么有前瞻性。他的表达功力简洁隽永,这主要得自于他深厚的国学基础和青年时代的磨练。他用笔条理分明,逻辑严谨,源自大学时代所受的史学训练;他广阔的国际视野,归功于长期研究及翻译外国经济学名著所累积的学识,我们阅读他的作品,肯定可以学习到许多人生宝贵的经验与智慧!

四、南洋文化先贤、文化界的贡献者

 一个国家的文化特色的轮廓是由历史,文化,伟人的点点滴滴串起来的。新加坡国家文化特色的轮廓,现在还在描绘中。连士升过去的贡献,是其中几个描绘点之一,他是现代文化界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者。连士升先生不断思索人生,述说生活、文化、美学等观念,投射成智慧节奏与生命情调,他以理性为主,感性为辅,将儒家的理性美学与老庄的潇洒坦荡,结合得十分完美;他不断激励时代青年,不断感染年轻读者,帮助青少年心灵富有;他的境界高雅悠远,是一种人生理念的完美追求。连士升先生在创作中不断思考“什么是人生”?他的人生过程,就是不断地在关心社会,启发青年,传承文化。连士升先生为什么会有这种崇高的精神呢?这与他的少年、青年和壮年时代的人生际遇有密切的关系。宋代杨万里《三江小渡》诗云: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青山脉脉,绿水悠悠,人生起伏变化,如一脉青山、一条河流,延绵不绝,生生不息,连士升先生的散文,书写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事与情、山与水的相逢相悖,其交渡过程,有着层出不穷的惊喜,蕴藏和积淀着真善美的人生智慧。阅读《连士升文集》,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不管人间世态有多炎凉,天涯海角,总还会有一些像连士升先生这样坚持理念的文化人、作家,他们择善而执著地散播着人间的光明,在惊鸿一瞥中,谱写人生的美妙乐章。因为《连士升文集》的经典再现,连士升先生的散文将绵延世泽,经典永存,不断在文学的长河中薪火相传!


*****************************************

(摘自维基百科

连士升(Lian Shi sheng,1907年5月24日-1973年7月9日),别号子云, 新加坡著名报人和作家。福建省福宁府福安县人。早年入学穆阳镇同文小学,后转入福安县第一小学。1922年入霞浦县中华圣公会创办的作元汉英学校,后入福州市美以美基督教会主办的英华书院。1927年入燕京大学经济系,193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毕业后与燕京大学同学郑侃嬨女士结婚,夫妇相敬如宾。在北平期间一方面为上海申报、东方杂志撰稿,一面在北平图书馆继续埋头研究经济史。1934年陶希圣在上海创立《食货》杂志,连士升为通讯员之一。后任教于北京中法大学、广东岭南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初期迁往香港,任《国际通讯》周刊主编。1938年第一任夫人病故。1940年与燕京大学同窗罗牧先生之妹罗梅女士结婚。1941年日军攻陷香港,连士升与燕京大学同学、戴淮清(星岛日报记者)携家眷结伴同行,搭乘“泉兴丸”号轮船离开炮弹横飞的香港,辗转澳门,广州湾(今湛江)到越南海防。连士升为避开当时占领越南的日军耳目,隐居越南湄公河三角洲茶荣省茶荣市,化名“郑德华”出任福建学校校长,同时着手翻译《德法经济史》。日本投降后到西贡任《远东日报》主笔。1948年,举家离开越南西贡,迁至新加坡定居,先在国民党创办的《中兴日报》任职。1948年后,连士升历任新加坡南洋商报主笔、总编以及新加坡南洋学会理事、副主席,中国学会副会长、新加坡大学董事等职。他笔耕不倦,在南洋商报、南洋周刊和南洋学报上发表了大量政论、游记、书评和论文。连士升前后共出版23部书籍,包括用十五年心血撰写的三部传记《甘地传》、《尼赫鲁传》和《泰戈尔传》,对南洋华文学界贡献良多,有“海外的鲁迅”之称。连士升热心华文文化事业,曾任南洋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新加坡大学理事会委员。

著作
  • 《研究中国经济史的方法与资料》 大公报 1931
  • 《工业史》 1939
  • 《祖国记行》 1948
  • 《塞纳河两岸》 1950
  • 《地中海之滨》 1950
  • 《大西洋一角》 1950
  • 《印度洋舟中》 1950
  • 《回首四十年》 1952
  • 《西方英雄谱》 1953
  • 《名山胜水》1954
  • 《南行集》 1955
  • 《闲人杂记》1955
  • 《泰戈尔传》1960
  • 《尼赫鲁传》1963
  • 《甘地传》 1966
  • 《海滨寄简》1-8 1958-1976
  • 《连士升文集》1-7集
  • 《连士升文选》美国八方文化企业公司 ISBN 1-879771-56-X

书评与序

  • 《伍连德自传节译本序》
  • 《郁达夫纪念集》
  • 连士升:梁康伯著《马来亚的私会党》新加坡南洋学会编 《南洋学报》第15第1辑.
  • 连士升:亚兰著 《西人在印马的企业》

參考資料 

  • 南洋学会纪念文集第二集 《连士升纪念文集》 1976